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先民開拓
本鄉地處苗栗盆地東緣,早期的開發,與入墾苗栗的墾戶,關係極為密切。乾隆三十七年(一七七二)開闢苗栗地區的夢花、中興、維祥、嘉盛、大田、西山等六庄人聯庄設立「陸盛安」隘,其隘墾地是向屬於淡水廳竹南二堡新港、貓閣二社屯番,協商讓出「獅仔潭、竹仔角、合歡坪、牛欄角」為樵牧之地。這些地方又泛稱「東勢」山場,約當今外獅潭、頭屋、二岡坪一帶地方,因位於貓裡嘉志閣之東,故稱「東勢」。
乾隆年間開發本鄉之墾戶,有文獻可徵者尚有:鎮平人湯孔任、巫玉生、巫玉長開闢崁頭屋,其後裔陸續開闢北坑、老田寮等地。古揚基、古招基、古厚基、古尾基等兄弟開發崁頭屋、朳仔岡。
嘉慶(一七九六至一八二O)年間,陸豐人范德志兄弟五人偕母彭氏渡海來台,先在苑裡山區落腳,後至崁頭屋拓墾。二傳至茂新及茂貴昆仲,於道光年間入墾四角圍牆。
鎮平徐金昇於嘉慶初年率族人入墾崁頭屋。
本鄉之拓殖,嘉慶以前以西半部平原區為主,道光以後,陸續向東深入山區,較重要者有:道光元年(一八三一)梅縣陳特賢開發外獅潭其裔孫今仍大多居住外獅潭。道光六年(一八二六)鎮平黃生亮、林庚西、謝捷三、湯燕義等人,組織五股集團,墾闢老田寮、茄苳坑。
道光初年蕉嶺林集元、林集貞兄弟入墾老田寮。道光二十年(一八三二)陸豐連阿慶兄弟三人,入墾北坑。
同治、光緒年間,墾民陸續進入東三湖(鳴鳳)地區拓墾,以涂姓、徐姓、謝姓墾民最多。同治九年(一八七O)謝奕貴、謝永簡、謝細冉、黃四、黃日忠、藍芳標等人,合夥開拓蕃仔寮。
同治元年(一八六二),徐振榮為首之「金和成」墾戶,開拓天花湖(今飛鳳)、牽牛坑、四方石、三湖、向東排等地,光緒初年開拓獅潭之黃南球也於同一時期入墾四方石等地。徐振榮與黃南球雙方曾為拓墾及隘糧之利而纏訟多年。
本鄉直至光緒二十年(一八九四)日人據台前,全境均已墾拓殆盡。

「頭屋」地名沿革
由於本鄉早期漢人開發乃沿著後龍溪畔與其支流兩岸進行的,因此開發順序以河川下游早於上游,鄉治所在頭屋村因位於後龍溪與老田寮溪交會處 ,且有較寬闊的河谷平原,故為本鄉最早開發之處,在同治初年便已形成市街,原本稱作崁頭屋(厝),後因不雅,於民國(大正)九年(西元1920年)改為頭屋。舊鄉名「崁頭屋」便是從頭屋村而來。「崁」在客家話中指小崖,崁頭屋即指位於小崖下的聚落,此崖今從頭屋國小溪邊側門往後龍溪方向走去的小巷內,仍可明顯辨識出早期的「崁」形。
清光緒13年(西元1887年)本鄉屬台灣府苗栗縣苗栗一堡(又名苗栗堡,舊稱竹南二堡);光緒21年(西元1895年)更改為台灣縣(同年八月改為台灣民政支部)苗栗出張所苗栗一堡管轄;光緒22年(西元1896年)改隸台中縣苗栗支廳苗栗一堡,光緒23年(西元1897年)隸屬新竹縣苗栗辦務署苗栗一堡;光緒24年(西元1898年),隸台中縣苗栗辦務署苗栗一堡;光緒27年(西元1901年)改為苗栗廳苗栗一堡;宣統元年(西元1909年)屬新竹廳苗栗支廳苗栗一堡崁頭屋區;,民國9年地方官制大改革,本鄉隸屬新竹州苗栗郡頭屋庄;光復後民國34年底,改為新竹縣苗栗區頭屋鄉,民國39年改為苗栗縣頭屋鄉。